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(OA)
問題來自於軟骨、骨骼、半月板,韌帶等的緩慢退化
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,尤其以膝蓋部位最常見
WHO (2016) 將骨關節炎列為五種最容易造成殘疾的疾病之一
目前醫學界採用的非手術式生物力學干預方式,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矯正鞋墊或膝蓋固定裝置進行步態矯正。
前述的各種方式,多半是藉由調整行走時地面反作用力的壓力中心位置,進而減少地面反作用力與膝關節中心之間的力臂,以減少患者的膝關節關節力矩,降低關節疼痛。
本研究的目的,希望建立一套針對病患的標準工作流程,這套工作流程能夠評估整個身體與局部組織的力量負荷,進而找出最佳的改善方法。
肌肉骨骼模型與有限元素法模型
現有的研究:多體運動學模擬
早期的研究將膝蓋關節視為 “Hinge”。新的研究方向則是將膝關節模型視為搭配移動軸 (Moving-Axis) 的 FDK (Force-Dependent Kinematics) 模型。
目前的研究流程
根據以往的研究報告顯示,Toe in (內八字) 的步態跟骨關節炎可能最有關係
因此本研究中找了五位不同的患者,分別針對五位受試者進行了 MRI 影像掃描,以及根據五位受試者的身體量測數據,建立了 AMS (AnyBody Modeling System) 模型 。
利用 AnyBody針對不同受試者,輸出在不同步態下內側壓迫力 vs 步態週期的變化
膝蓋有限元素模型
五位受試者的膝蓋 FEM 模型
利用 AnyBody輸出的力量數值,作為有限元素模型的輸入邊界條件
初步結果
矯正鞋墊對於骨關節炎有幫助
步態第二周期時內八字,步態第一周期時外八字,對於減低關節負荷有幫助
但是仍然無法解決高脛骨壓力 (高達 25 MPa)
接續研究方向
用不同的肌肉模型進行參數化研究
進行膝關節拉伸肌肉力量測試
將簡單的膝蓋模型 (Hinge) 變更為複雜的 FDK 模型
變更模型後重複之前的模擬
比較相同步態 (Normal gait) 下不同的肌肉模型,3E Muscles 比 Simple muscles 更合理
將膝蓋模型從傳統的 Hinge model 變更為 FDK model
變更後的膝蓋模型 (from AMS)
軸向峰值力期間的脛骨-股骨接觸壓力
站立步態中,脛骨與股骨內側接觸區域的相關分析結果
站立步態中,脛骨與股骨外側接觸區域的相關分析結果
結論
這套流程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分析,重點在於這是一套非侵入式的測式,同時又可以協助評估軟骨中的應力分佈與大小。
測試中採用了 10種不同的矯正鞋墊進行測試,其中 5號與 10號鞋墊都無法降低峰值壓力。但是 10號鞋墊在第二個峰期可以有效降低峰值壓力。
不論是採用內八或外八字型的鞋墊,都無法降低第二個峰期的峰值壓力。